民国时期成都的首府是哪?

成都民国服装定做厂家-成都民国服装定做

北宋仁宗时,在益州(即成都)设官办交子业务,由官府公开印刷,发行“交子”。北宋初年,朝廷在成都设立成都府,为成都府路治所。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3月12日,成都之大汉军政府与重庆之蜀军政府合并为四川军政府,军政府驻成都,尹昌衡任都督,张培爵任副都督。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市政筹备处改名为市政公所。这一时期,四川大学、华西联合大学等一些现代教育机构在成都设立。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正式改市政公所为市政府,国民政府遂置成都市为省辖市并继续为四川省省会。由于川军派系混乱,成都在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至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间陷入了长时间的军阀争夺时期。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沿海沿江的各类工矿企业、高等学校和文化团体纷纷内迁至四川,四川省的省会成都也因此成为中国的大后方。 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国共内战末期,国民政府从南京依序迁往广州、重庆、成都、西昌,最后至台北。  1952年,撤销行署,恢复四川省建制,成都市一直为四川省省会。

中国服饰有多少年历史

历史流变

华梅著《服饰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有这么一句话:“人无衣即无文化,中国人不制作服饰,即无中国文化。”诚然,人类尚在原始时期的时候,出于最原始的本能、需求,都会剥下动物的皮毛,以及剥离树皮、编织草叶作为御寒物穿着。这时候的“服饰”,是没有民族之分的,更无“图腾”、“花纹”、“用色”的差别,只存在炎热与寒冷地区的材料差别。

当陕西的半坡、浙江的河姆渡出现了纺轮,当江苏的草鞋山出现了葛布,浙江的钱山漾出现了蚕丝纺织品,而这些远古布料出现花纹与染色上的差别,显现出相同的技艺(代代相传)以及不同的纹饰偏好,那些如兽皮、草叶等最原始的“御寒服饰”便已被中国先民舍弃,中国原始文明物质文化就此开始产生萌芽,并独立发展、传承。

商周时期

商朝时服饰在冠帽、式样、颜色、纹饰中已产生了等级差别,“衣服所以表贵贱”,“施章乃服明上下”的观念已成型。但由于资料缺失,只知商朝尚白,多上衣下裳(裤),贵族有长袍,其他服制等级详细则不知。不过出土的商朝织物中,黑红白黄四色皆有,红黑居多。

交领、对襟、圆领的衣服早在商朝已出现,圆领不同于后世圆领袍,可以理解为贯头衫,在布料上剪一个圆洞套头的穿法并不独特。取一块布料,两边相交于胸前,也是远古最简单的穿法。但是运用裁剪做出领子、斜襟,并且重视右衽(出土皆右衽,甲骨文“衣”字或左或右),说明中国在服饰文化上已产生了独特的审美以及意念。

秦汉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并“兼收六国车旗服御”,重整了战国以来混乱的衣冠制度。但是秦王朝的短命,使我们只能由兵马俑一窥当时士兵、武官的着装。秦兵多着短直裾袍,搭配长裤,穿方头鞋,束发包头,或戴小冠,外系罩甲。在官位者袍衫稍长。

而汉朝“承秦后,多因其旧”,在西汉前期大量保留了秦朝的制度。另一方面,《周礼》的发现,《礼记》的编写,使得汉朝在礼制上又比战国、秦朝更加完善。华夏衣冠服制,可以说是始于黄帝,奠定于商周,发展于战国,大成于汉朝。汉族之族名,也始于汉朝。

汉朝所定《礼记》,以及重现的《周礼》,在往后数千年,各朝各代《舆服志》所记虽有所增减、流变,但大抵还是在汉所制定的范围内。往后汉族服饰经千年自然演变,明朝与汉朝差别显然,但《礼记》、《周礼》以及另一本儒家经典《仪礼》所规定的礼服制度,如丧服、深衣、玄端、冕服、袆衣……等等,式样大抵还是一脉相承的。是以历朝历代汉族(汉化)皇帝的冕服都是一个样式,只在色彩与纹章运用上略有差别。

隋唐时代

隋朝一统,至唐朝,华夏服制衣冠制度总算重归“汉制”,但是由于混乱已久,除去冕服等重大礼服,其余平民常服、时世装已与汉朝相去甚远。在头衣上,出现幞头,最初只是软布包头,往后渐渐发展成帽式,也就是后世俗称的乌纱帽,并有软脚、展脚等各种式样。

原用于西部遮风沙所用的幕离、帏帽也被大唐女子普遍采用,用作出行时遮蔽路人视线的道具,至宋朝仍有使用。据记载,明朝时一些地方女子出行仍有头纱蒙面的习惯。

圆领袍也在这时由西域传来的胡服,逐渐改制为汉服中的一种主要服饰。圆领袍不是贯头衫,而是恪守交领右衽,只不过是圆领的披穿式衣服。

襕衫在唐朝出现,为了恪守古深衣制,襕衫下摆只到膝盖,再续接布料至脚背,又加衣衣缘,以象征上衣下裳缝合一体的深衣。襕衫至宋明仍常被学子穿着。

宋元时期

宋朝商业发展迅速,市井文化繁荣,市民可反过来影响贵族潮流。在宋朝,大礼服依然不变,后妃之翟衣、凤冠也发展完善。宋朝公服也在经过五代十国后,确定为幞头、圆领袍,一直影响到明朝。但是平民服饰对比唐朝,又不一样。

宋朝女子自市井小民到贵族人家,皆喜单穿抹胸、裹肚,搭配开衩外裤(里面还有几层中裤),或系短裙、腰裙,以及偶尔的长裙。抹胸外无上衣,只套褙子,不系结。可以说是内衣外穿的最早典范了,以至于好几座女子宋墓无一件交领衣出土,皆是褙子、抹胸、长裤(裙)。

明朝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首要便是禁止辽元以来遗留的胡语、胡姓、胡服,力主恢复汉族衣冠制度。诏“衣冠悉如唐制”,但因资料缺乏,考据限制等因素,最终也只恢复到宋制,并有了自己的发展。

礼服、官服等依然一如以往朝代,不过于官服,有了补子制度。后期皇帝冠服创新出圆领袍式的衮服。

男装依然是圆领袍、直裰、道袍、深衣、大氅,裋褐等传统款式,新式样的冠巾有所增加,另有元朝时流传下来的曳撒袍。

明朝出现具有特色的护领,即衣服领子上再镶一层异色领子,一般为白色,方便拆洗。

清民时期

清朝统治者为了强化统治,向汉丨人强行推行“剃发易服”,断送了华夏衣冠自黄帝始,传承了数千年的历史,从皇帝至官员纷纷异变,连厌恶“被发左衽”的孔子的后人也未能逃过。从新石器时代便磨制使用的发簪,没了。交领右衽的主要特征,没了。延续几千年的礼服、冠冕,都没了。汉族的服饰在这两百多年,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虽有“十从十不从”保留了一些,但亦不过是风中烛火,随着清末气数散尽,民国一味西化,所剩无几。

清朝妇女、儿童、优伶、僧道、者等还可以穿着汉服。如今至清朝留下来的传世汉装实物,戏装、童装、道袍僧袍占大多数,女装虽说有保留,但多数还是随着男装异化,变成结合厂字领、盘扣等等满汉结合的产物。作为“和尚衣”“毛衫”“土棉袄”“婴儿服”保留下来的汉服童装,倒是一直存在,只是很少人去注意。

清末民初,汉丨人民族情绪高涨,海外许多留日学生对和服一见倾心,国内每光复一城,都有人穿着“戏服”、“古装”迎接士兵。不少知识分子提出恢复汉服的方案,但是当时力推西化,并未接纳这个意见,之后战争连连,虽说间或有复辟帝制闹剧、汉式学位服等与汉服相关的事件出现,但经过了内战、**、等一些系列动荡混乱后,清末遗留的最后的汉服记忆,也几乎从汉丨人的脑海中消失完了。新中国成立后,每当各民族齐聚一堂,汉族不是穿着中西结合的旗袍,便是穿着西装。

现代未来

“汉族的民族服装是什么?”

本世纪初,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国网友们习惯在网络社区探讨各类问题。终于,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或许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或许是说出了可以开启被误会、冷落已久的华夏文化宝盒的密码,越来越多人参与进这个问题中,经过一阵子网络探讨、争论,2003年普通工人王乐天穿起汉服走上了街,向媒体与世人宣告汉族服饰回归了。

汉服回归,至今已七年,或者说已近十年,眼看着快一轮了。从一个人,到汉网、天汉网、百度汉服吧,以及各地汉服网站,各地汉服组织纷纷兴起,加入的人越来越多,被考证、寻回的汉服款式越来越多,亦有不同于以往的款式创新。如成都、上海,广州一些大城市,路人对穿着汉服逛街的人也不再抱以看稀奇的态度,更多的是理解、鼓励。

成都古建筑有哪些?

成都古建筑有哪些?位于什么地方?下面是中达咨询带来的关于成都古建筑有哪些的主要内容介绍以供参考。

1、公行道2号民国西式小洋楼,中国第一个牙科女博士张琼仙居住于此,现已94岁。门侧有戴季陶书“颐庐”二字。 (张博士现在成都市政府参事室参事)

2、华兴上街清代建筑的中式小院,有废井一口,大门上有石刻“古关帝庙”4字。

3、祠堂街《新华日报》办事处,抗战期间曾下榻此处,民国建筑。

4、法国领事馆旧址中式庭院,现为某幼儿园,清末建筑。

5、东珠市街刘存厚公馆,原有假山池沼曲桥走廊水榭。现存一中西结合式小楼,民国建筑。

6、西糠市街广东会馆,存残破中式建筑一幢,清代建筑。

7、黄瓦街庭院,现为“少城组合学校”,民国建筑。

8、西御河街中西式小洋楼一幢,民国建筑。

9、鼓楼南街原为刘湘所部石肇武公馆,后为成都市政府所在地,现为成都市公安交通管理局,现存有一个大门洞,民国建筑。(石肇武是个旧军阀 此人性格暴敛 荒* 强抢民女不说 和家中用人也乱来 其妾又勾搭其家人,由于石公馆内的荒缪 从此成都老百姓有一个歇后语叫 石肇武的公馆--肇第(的)。肇的在成都话中就形容做事荒唐 成都土语中的肇把根(儿)就是取这个意思。此牌楼已被迁建到文殊坊,由江先生补充。)

10、武担山传说为古蜀王开明妃墓遗址,有塔、亭一座及假山,清初重建。

11、九思巷3号民间小四合院。门洞上书“大树家馨”4字,民国建筑。

12、桓侯巷“张飞祠”残存。原为杂院,现在整修。

13、青龙街三医院有民国小洋楼一幢。

14、花牌坊街有民国砖砌房一座。(这个还在。但电子高专附近都要拆迁,此楼前景堪忧。周围有栏杆围起。没找到入口)

15、马王庙街44号有四合院一座。

16、羊市巷传统民居小院。

17、和平街皇汉绣庄,3个四合院互相连接。

18、四圣祠街36号附4号四圣祠医院,现为二医院宿舍,民国建筑。

19、金河路柿子巷交接处有旧日本领事馆西式洋楼一座,现为后勤部幼儿园,民国建筑。

20、龙王庙正街41号邱家祠堂,建于1868年。(现状为居民院,未受保护。尽快)

21、李家钰旧居文庙后街92号民国建筑。

22、芳池街22号李家钰兄弟宅,民国建筑。

23、和平街16号严谷荪“书库”。

24、平安桥街天主堂,清末建。(原先礼拜堂已经被围起,无法进入)

25、上翔街基督教会礼拜堂,清末建。(于2008年重新修整。现状不清)

26、四圣祠北街神学院“恩光堂”,清末建。(现存。80年代及90年代都曾重修)

27、四圣祠北街二医院幼儿园等,清末建。

28、商业街民国“励志社”,现省委大院内,民国建筑。

29、支矶石街成都画院。 (已被重新修整,原韵不复存)

30、北糠市街大慈寺前“字库”,清建筑。

31、春熙路锦华馆内中西式建筑,为“基督教青年会”所驻。(已重新修整)

32、陕西街芙蓉饭店内陕西会馆,清代建筑。

33、东较场城隍庙街有原成都市城隍庙旧屋残存。

34、石佛寺街两座旧式庭院紧邻,民国建筑。

35、大同巷有10座小四合院相连,民国建筑。

36、原东丁字街派出所民国建筑。

37、华兴中街一民居民国建筑。

38、北较场老城墙。(现存,有部分城墙是后面新加上去的,现是围墙)

39、鼓楼南街清真寺

注:文中统计未包括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大学本校、公园、寺庙、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等在内的老民居或公共建筑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source=bdzd